加纳。放在以往大伙听到这么个词,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的可能是那个“黑人抬棺”的非洲小国,但在最近真正走红的则是“加钠”,这个词创造新的互联网热梗后,也成了各路网友赛博炼金的大狂欢。
“不管了,先加钠”。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朋友记得当年学的化学知识,以及各项实验的操作要求?作为学生阶段为数不多能摸得到的危险化学品,钠和水的实验对于不少人应该都是记忆深刻的,更别说在学习期间还留下了“浮熔游响红”的五字真言。
不过最近真正火热的,其实是有关钠的一系列诡异实验操作。
视频一开头,操作者往往先是中规中矩的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然后熟门熟路的拿着另外一个酒精灯“兄弟借个火”点着,待整个倾斜的“酒精灯”被完全点燃后方才罢休。
或者对着试管一顿操作,各种药剂甩进去没见到半点反应。搞不明白是什么情况?算了,不管了先加钠吧。
……
以上这些,就是实验室制取片状二氧化硅的完整流程。
部分朋友可能有刷到,但在这么个大伙都活在专属信息茧房里的时代,估摸着也有不少朋友还没看过。类似这样的实验视频都来自于一款名为NOBOOK的软件,本身它只是作为一款化学实验模拟软件,通过3D模拟交互的方式来更加安全的,完成那些相对危险的化学实验。
只是很显然,软件开发商的想法是好的,但却忘了大伙心中那份蓬勃生长的好奇心。
听说这两个兑一起能剧烈反应?我试试
我记得钠能爆炸的吧?丢几块试试
虚拟的3D世界让大伙放下了安全层面的顾忌,完全释放内心中的“化学恶魔”,开始属于自己的炼金之路。这其中最早的先行者,无疑是某音的“Kevin”。
从早期相对单纯的加钠,已经开发出了一系列很有想象力的“化学实验”。比如按照粉丝要求开始的酒精酿酒,鉴于这位提出要求的粉丝没有明确需求,所以Kevin选择了自制的特调鸡尾酒。
鸡尾酒嘛,自然得颜色鲜艳一点,所以各种颜色的溶质都得来一点,同时还得加点糖确保基底口感。
看得出来他可能真的去学了点什么不知道对不对的玩意,比如添加木头增加风味这件事,但在实验室制备鸡尾酒的过程中,就只能用木炭来代替了,万一能发挥点作用呢?
同时为了确保顾客不会就卫生问题进行投诉,所以还需要进行消毒确保干净整洁——那就再来点洁厕灵。在万事俱备加水溶解之后,永远也逃不了最关键的重头戏:加钠。
片状二氧化硅再次制备完成。
除了类似这些很有想象力的作品,偶尔他也会出现符合常人思维的实验。比如从接触化学开始就曾多次提到的“制备氯气”操作:为什么84消毒液和洁厕灵混用会降低效果?
在此之后更是推出了富含各种元素的“十全大补汤”,助力11岁一米八的幼童茁壮成长……
在这位先行者之后,便是数不清的追随者。
比如这位评论区的重量级选手,便吸取各方经验,结合物理和化学,开发出了了“串联酒精灯”的高阶操作(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更有求知精神的同学,则会将心中的疑问给到老师,希望能在老师的催化下反应获得正确答案。
答案确实是拿到了,唯一美中不足的问题是反应过程出现了副产物“假期大礼包”,只是这位同学显然没单子再次尝试实验,否则副产物过多将会很大程度的影响自身心理健康。
聊到这儿,大伙应该也看出来了,与其说是“加钠”这个梗的走红,倒不如说是这个虚拟实验室将大伙的校园回忆给勾了起来,想要亲自动手试一试——无论是毕业了的还是没毕业的。
毕竟,在我的记忆里接触到化学仪器的机会,除了高中课堂少有的几次化学实验之外,就是初三为了应对理化生实验加试的突击学习了。
在这一点上,我估摸着绝大多数人应该跟我是一样的。
即使当初化学课上的各种方程式和元素性质特点记得再清楚,多半也没见过几次实物。在面对NB实验室这种虚拟仿真软件时,自然会产生一种“不要在脑海中想一头粉红色的大象”类似的心理。
当初上学的时候确实学过这是危险操作,但具体有什么危险?爆燃?有腐蚀性?甚至爆炸?那不行,这一定得试试。然后,加钠这个简单粗暴并且让人印象深刻的“爆炸实验”就成了各路网友在进行操作时的首选。
当然,但凡对当年学的化学知识还有那么一丁点印象,应该都会就此进行推理并提出新的疑问:怎么没按照元素周期表往下走?那玩意跟水反应不是更剧烈?
绝大部分观众都会想到这个问题,但要知道的是:NB实验室本身是一款会员制付费软件……
在没有开通VIP的情况下,无论是化学仪器还是各种实验材料都只有寥寥几种。至于学生时期就经常学但却几乎没机会接触到实物的那些个危险品——浓盐酸、浓硝酸、白磷之类的玩意,都被划归在了VIP材料当中。更何况,作为一款教辅软件,即便你开通了VIP,在“高中化学”这个类别下你也找不到后面那些个活泼金属单质。
也正因此,免费材料当中最为简单、最为方便的爆炸艺术,就是往各种不明水溶液当中加钠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加纳”系列视频爆火之后,Kevin得到了软件官方赠送的VIP,但即便如此他依然选择了不忘初心的继续加钠,而没有使用那些横空出世的VIP材料。
当然,这种将教辅软件玩坏,不断制造“爆炸艺术”的操作无疑会引发另一个疑问:这么做会不会带坏孩子?
就这个问题而言,我相信这是一件极小概率事件。
毕竟加钠这个梗之所以会在互联网上走红,就是因为大伙热衷于在这个虚拟实验室中奉行爆炸就是艺术的原则——就是因为清楚的知道危险性,才会选择在软件中自娱自乐。
拿不少玩梗的视频来看:酒精灯借火、直接加热烧杯、酒精灯串联……即便是在做正常的化学实验,整个过程也几乎没有一个对的操作。但就像咱们平时常说的那样:全错的难度比全对低,但也同样没那么简单……
更何况,评论区也有正儿八经的化学爱好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提醒大伙,软件里玩玩就行,没有足够的熟练度和对应知识,就别在现实里搞这些玩意了。
毕竟,无论平日里加钠喊得多勤快,终究也没几个人真的想感受下加纳的传统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