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下午,瑞金病理大模型暨华为DCS AI解决方案在2025医疗人工智能与精准诊疗发展论坛上正式发布。这场医疗圈与科技圈顶流合作的“盛会”,吸引了超过3万人在线观看。病理检测作为本轮AI医疗板块的领跑板块,公募机构上周调研医药生物行业134次,其中安必平(688393.SH,股价34.39元,市值32.18亿元)获60次调研。
2000公里之外的王新(化名)在医院的办公室里看了这场直播。作为国内一家顶级医疗机构的病理科主任,他这几年一直在研究人工智能辅助临床工作的可行性。特别是AI模型DeepSeek在今年春节期间推出以后,他觉得AI在病理诊断领域大有可为。
在医疗领域,病理检测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是确诊肿瘤恶性、良性和有创治疗方案的关键一环,通常出报告的时间需要3~5天。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的死亡病例约为257.42万例,快速并且准确的诊断癌症对病人来说非常重要。
资本市场的“新宠儿”AI病理诊断现状究竟如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话北上广多位病理科的资深医生后发现,与资本市场热火朝天的场面截然不同,一线病理科的医生对AI的态度更加理性。
一场科技圈、医疗圈都在关注的发布会
过去一张组织切片的显微镜下诊断需要耗时5至10分钟,现在单切片AI计算时间仅为秒级,一名医生40分钟的阅片时间和在显微镜下逐个切片诊断的工作流转变为人机互动审核的AI诊断结果,这是2月18日下午瑞金瑞智病理大模型RuiPath发布活动上的“科幻”画面。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智慧医疗大步迈进3.0时代,AI病理检测也开始向大模型演变。几天前,华为就为RuiPath的正式亮相开始“预热”。在RuiPath的知识深度层面,以亚专科病理医生为例,其在前10年的学习历程中,至少需研读50本相关专业书籍,学习诊断50万张病理切片;而RuiPath在短短2个月的研发进程里,“研读”了300余本病理诊断书籍,“阅览”100万张数字切片。
在广度上,RuiPath覆盖中国每年90%癌症发病人群罹患的癌种;在深度上,亚专科知识问答深度达到专家级知识水平,由病理医生整理的常用问题测试中,RuiPath的回答准确率达90%以上,并在医学考试场景的图文问答任务中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去年以来,生成式AI技术推进下,医疗垂类大模型取得不小突破。去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国内首个病理大模型“PathOrchestra”,实现了国内病理人工智能领域从“单模专病”到“一模多病”的突破。
该病理大模型在建立过程中特别强化了对食管癌、乳腺癌等中国高发病的识别能力,使其更加贴近我国临床实际需求。在多器官泛癌分类、淋巴瘤亚型诊断、膀胱癌筛查等近50项任务中,该模型的准确率超过95%。只要将疾病的数字病理切片输入到病理大模型的软件中,电脑屏幕就能随即显示病理诊断的各种可能性,帮助医生完成病情研判。
去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王晟和合作者研发出一个超多参数的AI病理学大模型GigaPath,也是全球第一个能针对“整张”病理图片进行建模和分类的模型。这一模型能够迅速分析病理图像,提供初步诊断意见,帮助病理学家更高效地做出准确诊断。他们将本次模型在来自28个癌症中心的3万个病人数据上进行训练和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在26个任务中的25个任务上取得最佳效果,证明了其有效性和普适性。
GigaPath模型示意图 图片来源:Nature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