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 | 立方大家谈专栏作者
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这是近年来管理层谈论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以至于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进一步强调要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
而在今年初证监会召开的2025年系统工作会议上,证监会在布署2025年的重点工作时,也明确提到,要以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为牵引,进一步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协同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提高权益投资比例,深化公募基金改革。
之所以一再强调要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究其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的运转离不开资金的参与。股市要上涨,管理层要稳住股市,都需要有资金的支持,尤其是需要有中长期资金的支持。因此,管理层必须要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让更多的中长期资金流入股市。
从春节前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来看,管理层为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确实做了不少工作。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不论是保险资金,还是社保基金,或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以及企(职)业年金,都将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
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确实解决了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基本养老金以及企(职)业年金中长期入市的一个卡点堵点问题,对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具有积极意义。不过,对于中长期资金入市来说,卡点堵点显然不只此一个,实际上还有不少的卡点堵点,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卡点堵点还有待于来打通。就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这项工作来说,无疑是任重而道远。
实际上,中长期资金入市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卡点堵点就在于A股市场牛短熊长,导致股市缺少赚钱效应。了解中国股市的投资者都知道,A股市场的牛市总是很短,而熊市却非常漫长。所以在这样的市场里,投资者赚钱并不容易,相反大多数投资者常年处于亏钱状态。这样的市场显然不利于树立投资者信心,尤其是不利于长期投资。
就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基本养老金以及企(职)业年金这些中长期资金来说,市场对其并不陌生,而且管理部门也给予了这些资金较高的入市比例。比如,社保基金投资股票的比例最高可达40%,保险资金投资股票的比例最高可达45%。但在实际投资过程中,这些资金投资A股的比例基本上就在10%左右,基本上都控制在15%以内。
这些资金为什么不将更多的资金投向股市,归根到底还是股市缺少赚钱效应。如果投资股市赚钱较为容易,这些资金自然就会提高进入股市的比例,哪里还需要管理层一而再地来“推动”呢?而且只要能够赚钱,考核周期是一年还是三年也就不是那么令人关注了。
不仅如此,中长期资金入市还有一个重要卡点堵点就是上市公司质量不高,优质上市公司数量太少。虽然目前A股上市公司数量达到了5300多家,但这其中的大多数公司质量都是比较平庸的,不少上市公司的质量还是比较低劣的。真正值得投资者放心投资的优质公司较少。而中长期资金入市,当然不是为了炒题材、炒概念,而是要投资那些真正值得投资的优质公司,也即是优质的白马蓝筹股。但这种优质的白马蓝筹股无疑是股市里的稀缺资源。正是由于这种优质公司数量有限,所以中长期资金入市也就受到了牵制。一旦大量入市,就会将少数优质公司的股价炒到高企的位置,进而增加中长期资金进行中长期投资的风险。因此,要解决这个卡点堵点,就要大幅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办到的。
此外,中长期资金入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卡点堵点就是股市缺少“定海神针”。A股市场波动性大,尤其是容易向下波动,导致股价大跌,让持股者蒙受投资损失。这显然是影响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又一重要原因。毕竟面对这种波动,中长期投资者往往就会成为套牢者,就要承担或多或少的投资损失。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很多投资者把希望寄托于中长期资金入市,但中长期资金本身也是要追求利润的,并不是奉献资金。面对利空袭击,面对股价下跌,这些资金也会减仓,甚至在某些个股上清仓。而中长期资金的这种减仓或清仓行为又为加剧市场的下跌。
因此,要维持股市的稳定,减少市场上不必要的波动,股市需要有“定海神针”来稳定大盘。而这个“定海神针”就是平准基金,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有了这样的“定海神针”,中长期资金也就吃下了定心丸,助力股市维稳,成为维护股市稳定的重要力量。所以要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成立平准基金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