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宏观

【经济大势】 激发技能强企的内外合力

张锐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近日发布了《关于推动技能强企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明确了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发挥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还就如何调动多元市场力量从而扩…

张锐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近日发布了《关于推动技能强企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明确了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发挥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还就如何调动多元市场力量从而扩大企业技能人才供给以及完善企业技能人才的评价与激励等重要现实问题给出了清晰的政策创新路径。

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但与庞大的劳动人口相比,不仅总量不足,而且结构性短缺现象严重。拿制造业来说,虽然中国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相较德国与日本制造业45%-50%的技能人才占比,我们却不到30%,且高技能人才占比更低;不仅如此,像数控、模具、仪表、电子电工以及焊接等工种的技能人才供给持续保持在紧张状态,求人倍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长期保持在2以上,且供需缺口正在越拉越大。

技能人才的短缺不仅造成制造业效率低下,而且导致企业许多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得不到及时的利用与维护,人机难以有效关联与匹配,企业难以形成创新内驱力,最终直接延缓或者阻碍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高技能人才的严重不足,势必弱化甚至阻断科技创新和产业现代化的连接与共振,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会抑制我国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以及未来产业布局建设的空间与进程,进而增加与提升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难度与风险。

此次发布的《指导意见》将企业视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相比高等学校、高职与中等职业学校(技校)、培训机构等技能人才培养阵地,企业不仅拥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师傅),还具备完整的生产车间、机械设备等硬件设施。同时,学员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转化路径更短,培养成本较低且见效更快。

按照《指导意见》,除了常见的短期培训、技术比武与技能竞赛以及以小组或车间为单位的生产工艺与科技攻关外,企业更要发挥以师带徒特别是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工匠创作室等特定机构优势,统筹利用多渠道资金资源,建设技能实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场地和管理等要素,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还可依托职业学校、企业培训中心等建设工匠学院,进一步推动技能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高质量发展。

为支持企业培养贴合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满足转型升级需要,《指导意见》提出“支持企业按需设立学徒岗位,对新招用职工、在岗职工和转岗职工进行学徒培养”,同时支持企业参与工学一体化、现场工程师培养,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合,招工招生一体、入企入校同步、企校双师联合、工学交替培养学徒。就此,企业可将签订半年以上实习协议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含技工院校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技师班毕业生)纳入新型学徒范围,对毕业后与实习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从入职开始由国家财政提供补贴。

与将企业作为技能人才培养主体相共振,《指导意见》还提出了打造以企业为中心的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即由企业出岗位、出标准、出师傅,学校出学生、出教师、出教学资源,政府出政策、出服务、出管理,打造以产业链链主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为主体,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培训机构、技能评价机构、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共同参与,产业、教学、评价衔接融通的技能生态链。

企业分配制度是吸纳、留住与激励技能人才的最重要风向标。除了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序列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外,《指导意见》鼓励企业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和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倾斜,并通过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合理确定技能人才工资水平。尤其是对于高技能人才,《指导意见》提出要支持与引导企业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岗位分红、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办法,并要求国有企业在如何对高技能人才中长期激励制度的创新方面发挥示范作用。除了薪酬物质激励外,《指导意见》还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加强对企业技能人才的精神表彰,包括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五一劳动奖章、五四青年奖章、青年岗位能手等评选和荣誉要向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倾斜,同时将企业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纳入地方人才引进目录和城市直接落户范围。这些举措,都是很务实的,其效果也值得期待。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董萍萍 )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热点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edianxinwen.cn/5098.html

作者: admin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