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or与Chanel的较量,不仅是时装的争锋,更是时代精神与创意精髓的激烈碰撞
作者 | 梁薇薇
当奢华市场遇冷,Dior与竞争对手Chanel选择以新意点燃欲望。
Jonathan Anderson接替Kim Jones出任Dior男装创意总监,将在6月发布其上任后的首个系列,Matthieu Blazy的Chanel首秀则在今年 10月登场,竞争拉开了帷幕。
其实Chanel 和 Dior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宣示权力,这不仅是市场份额,也是文化话语权,而这背后就是人才创意的较量。
在当今时尚界,Jonathan Anderson和Matthieu Blazy无疑是最炙手可热的两位设计师。他们分别代表了时尚产业中两种极致的思考路径,一边是充满实验性与文化叙事的先锋艺术,一边是极致工艺与日常奢侈的沉静实践。他们的较量,更是两个Dior和Chanel时代精神的博弈。
Jonathan Anderson的成长轨迹充满戏剧性。他出生于1984年,来自北爱尔兰,最初并未以时尚为目标,而是在美国华盛顿学习戏剧,后因对舞台服装产生兴趣,他转向伦敦时装学院深造服装设计。2008年,他创立了自己的同名品牌JW Anderson,以打破性别界限、探讨身体与衣服关系的先锋设计迅速在伦敦崭露头角。
2013年,LVMH投资JW Anderson,并邀请他出任Loewe创意总监,他将传统西班牙工艺与超现实艺术元素结合,彻底重塑了Loewe品牌形象,使之成为集团内最具文化感与商业潜力的时尚力量之一。据市场消息人士透露,Loewe年营收增长超过七倍,接近20亿欧元。
相比之下,Matthieu Blazy的成长轨迹则更加低调而精致。Matthieu Blazy的出生于法国,毕业于布鲁塞尔著名的La Cambre设计学院。起步于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Artisanal高级定制团队,Matthieu Blazy一开始便专注于极致工艺与材料研究。之后他曾在Raf Simons担任高级设计师,又在Phoebe Philo领导下的Céline打磨极简主义美学,并短暂执掌Raf Simons品牌女装线。
在这些沉浸式的高密度创意环境中,Matthieu Blazy培养了对剪裁、结构与质感的近乎偏执的追求。2020年,他加入Bottega Veneta担任设计总监,2021年正式接任创意总监,将品牌带入了一个低调奢华、强调穿着体验的新纪元。截至到目前,Bottega Veneta都是开云集团唯一逆势保持增长的核心品牌,Matthieu Blazy功不可没。
Jonathan Anderson对时装的理解天然带有叙事性与表演感。从JW Anderson到Loewe,他不断打破传统美学边界,将雕塑、陶艺、摄影等艺术语言融入时装设计。他的作品常常具有强烈的物体感与超现实感,比如2025春夏Loewe系列中,硬挺夸张的T恤、漂浮般悬挂的小型包袋、气球质感的鞋履,都带着一种既陌生又迷人的视觉错位。他善用浅色大地色打底,偶尔用酸性亮色点燃视觉冲击,材料上不断探索质感反差与新奇触感,让每一件衣服既像可穿戴的雕塑,又像艺术装置。
Matthieu Blazy则以一种近乎隐形的方式重新定义奢侈品。他在Bottega Veneta的2025春夏系列延续了对工艺的极致追求。外表看似平常的牛仔衬衫、宽松长裤,实际上皆以顶级皮革精细编织、柔软羊绒手工剪裁而成,质感细腻得几乎无法用肉眼区分。他对自然色彩的运用如奶油白、森林绿、海军蓝,进一步强化了品牌隐奢定位。行走之间,衣服随着身体自然垂坠,细节极致而不张扬,仿佛真正将奢侈内化于日常生活之中。
在更宏观的行业背景下,Dior与Chanel这两大巨头也正在经历一场隐秘却激烈的权力和市场竞逐。
自Maria Grazia Chiuri执掌Dior女装以来,品牌在商业层面取得了显著成功,通过T恤标语、女权叙事与工艺并重的高级定制策略,广泛吸引了全球年轻女性消费者。但与此同时,Dior的时装评论声量却较为温和,被认为缺乏震撼行业的颠覆力量。
Chanel则在Virginie Viard时代维持了品牌一贯的优雅精致,着重传承香奈儿女士的风格密码,但也因此遭遇了创新性不足的质疑,特别是在奢侈品低迷时期,显得非常被动。
本质上,Chanel 和 Dior 其实并不是在卖衣服,而是在制造符号。
在这一局势,使得两大品牌未来对创意总监的选择变得异常关键,那就是必须不断强化符号。
时尚产业普遍认为,Dior急需一位能够将文化叙事与商业动能双向驱动的人物,而Chanel则更需要一位能够在极致工艺与低调革新之间取得平衡的设计师。Jonathan Anderson以其卓越的文化操盘能力与全球化话题制造力,被视为Dior理想人选,而Matthieu Blazy,凭借对质感与工艺的无声雕刻,恰好契合了Chanel对隐形奢华的偏好。
Jonathan Anderson接任Dior男装,他无疑会为这一历史悠久的品牌注入强烈的文化性与多样化叙事。他擅长运用时装讲故事,或许他会将Dior的经典设计元素与其个人的先锋观念相结合,打造出一种新型的语言,带领品牌继续扩展年轻市场。
正如他在Loewe所做的那样,Dior男装或许会成为更加先锋化的存在,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奢华表征,更会通过社会话题、艺术跨界等方式,成为全球文化变革中的一个发声点。Dior的商业力与流行性也会在他的领导下迎来新的巅峰,但这一切的背后,必定是他对时尚和艺术深刻的再思考与再创造。
而Matthieu Blazy接任Chanel,他可能会给品牌带来一种几乎无声的革新。他的设计语言极为简约,强调工艺与穿着体验,而这些正是Chanel在Virginie Viard时代所渴求的。Matthieu Blazy或许会将Chanel的奢华和细节打磨得更加精致,让它不再是单纯的视觉享受,而是能为穿着者提供更深层次感官的体验。他对质感的执着,能够让Chanel的经典款式焕发新的生命力,不需要过多的喧嚣,而是在细节和布料的摩擦中传递出低调的奢华气质。这种变化虽然看似隐匿,却无疑会在精英阶层中创造更为深远的影响力。
选择Matthieu Blazy,或许跟人力资源出身的Chanel CEO Leena Nair有很大关系。Leena Nair本人强调领导力和组织能力, 所以她要找的创意总监,不只是艺术家, 还要是个能带团队、能让工坊工艺师、市场团队、品牌团队一起工作的人。
而事实也验证了。
Matthieu Blazy已开始为他领导下的Chanel组建核心团队。消息人士透露,他从Maison Margiela招募了英国资深设计师Andrew Heather,后者将于6月加入Chanel高级定制工作室。Andrew曾在Givenchy、Celine、Chloé工作,后任Maison Margiela高定系列设计总监。此外,Blazy也有意将Bottega Veneta前品牌拓展负责人Michael Giugliano带入Chanel。Giugliano曾任Burberry全球品牌副总裁,擅长名人合作和品牌影响力建设。
尽管Chanel已有庞大创意资源,但在今年10月首秀前,Matthieu Blazy需迅速通过人脉网络搭建信任团队,以让这家销售额200亿美元的时装巨头中站稳脚跟。
从行业地位来看,Jonathan Anderson凭借Loewe在LVMH体系中的强势增长,已经成为集团内部炙手可热的接班人选。他不仅能在时尚界制造文化事件,也极擅长通过极具艺术感的产品打动年轻一代消费者。Puzzle、Hammock、Squeeze等包款的成功,证明他具备将前卫美学转化为商业成果的稀有能力。
相较之下,Matthieu Blazy并未追求话题爆发,而是以极高的复购率和客户忠诚度,曾让Bottega Veneta成为Kering集团内部最具利润率的奢侈品牌之一。他的成功,建立在一个隐形的共识上——真正的奢侈品,并不需要被看见,而是需要被感受。
两位设计师的未来潜力也因此呈现出不同的路径。Jonathan Anderson擅长驾驭流行文化与全球化叙事,在快速变动的市场环境下更具话题性和扩张力。他有能力接管更大规模、更需要文化操盘的品牌。
Dior男装或许只是开始。
在今天的奢侈品市场,Dior既是LVMH集团的现金奶牛,但也充满了风险。表面上看,Maria Grazia Chiuri执掌Dior女装已有九年,但业绩早已遇到瓶颈,今年第一季度,LVMH集团时装和皮具部门的销售额下降了5%,拖累公司导致业绩低于预期,创意团队洗牌已迫在眉睫。
这一次,Dior看似在局部调整,实则在为十年后的品牌未来埋下一颗决定性的种子。男装占Dior整体体量约20%左右,相比女装主线的庞大盘子,男装的调整无论成败,影响范围都在可控范围内。LVMH让Jonathan先在入主男装,观察他是否能够掌控Dior品牌的基调、消费群体以及叙事节奏,也不会显得太过激进。
Jonathan Anderson能否成为那个收割果实的人,现在还言之尚早。但可以确定的是,Dior已经在用最稳妥的方式,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转向。
而Matthieu Blazy则代表了一个更加静水深流的方向,他在工艺、剪裁与质感上的专注,使他有潜力引领奢侈品行业重新回归本质,尤其在奢侈品逐渐向隐形精英主义转型的趋势中,他的价值将愈发被放大。
如果说Jonathan Anderson是感官与观念的狂欢者,那么Matthieu Blazy则是工艺与质感的信徒。前者通过突破形态与观念的边界重塑时尚的叙事方式,后者通过极致细节与隐秘奢华的堆叠,重新定义何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端生活方式,他们在不同的维度上为时尚行业提供了稀缺的可能性。
没人能用过往成就来概括一个人才的未来潜力,下半年谁能脱颖而出,竞争一触即发。